English

河南农业大学:优化内部资源增活力

1999-03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我有话说

普通农业院校如何焕发新的活力?河南农业大学坚持走优化内部资源之路,取得可喜成效,副校长崔保安告诉记者:5年来,学校每年承担国家级、省级科研项目80多项,鉴定科研成果30多项,获奖项目连年居全省高校第一位,13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励。

河南农业大学有着85年的悠久历史,面对跨世纪的竞争与挑战,该校领导班子认为,谁能使教育资源优先得到合理配置,谁就能担当重担,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为此,该校进行了大胆探索。

——面向市场,优化教师资源。针对几个教师同教一门课,一个教师每年仅上几十节课的师资浪费现象,该校自1992年以来,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由点到面,先后三次大规模专业归类归位,将11个系36个教研室,调整为8个院系,经过不断充实完善,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,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,形成了农、林、牧、卫、经五大类,覆盖产前、产中、产后三个阶段的专业设置体系。调整后,一门课三个教师,一个教师教三门课,教师之间既竞争创优,又相互协作,释放出巨大的潜能。该校牧医系过去有160个教职工,每年仅招两个班,每个班20多名学生,如今80个教职工,同等规模的班,每年招10个,而且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首次签约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5%以上。同时也改变了一个骨干教师抱着一个学科,单打独斗,不便协同发展的局面,优势学科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,4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教授达到6名,副教授55名,其中博士和硕士51名,非重点学科也形成了相互协作共同争优的局面。

——改革旧体制,整合教学科研设施。实验室利用率低也曾困扰河南农大,一些实验室一年才用几十次,而每当添置仪器时,学校为了避免孰轻孰重的争议,往往是小小台称也买30多个,“一个苹果分着吃”,使得学校本来就有限的财力捉襟见肘。与院系调整相配套,该校打破一个教研室一个实验室旧体制,对教学实验用房调整定位,对性质相近的学科进行合并,先后整合了38个实验室,成立了一个校级测试中心,6个院系实验中心,实验室由一周开放几天变成天天开放,利用率大大提高,实验设备也由重复购置、低水平扩张,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。学校集中财力、物力、人力,配置现代化的实验中心,添置了质谱仪、超速冷冻离心机、PCR仪、电游仪、紫外吸收分析仪等一大批现代化仪器设备,拥有了河南省唯一的蓄禽疫病检测中心、饲料检测中心,多项实验室水平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。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,1997年底该校牧医学院添置一台先进仪器资金不足,20多名教师不等不靠,主动筹资20多万元,使实验室硬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。

优化内部资源使河南农业大学摆脱了发展缺乏活力的困境,在国内同类省属院校中脱颖而出。农业部再生资源重点实验室、全国玉米品种改良中心河南分中心先后在此落户,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里挂牌,该校承担了国家“九五”“重中之重”科研项目——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。去年10月,还受国家科委委托,举办了秸秆畜牧为国际培训班,来自南非、马来西亚、坦桑尼亚等十几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